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活垃圾管理从原先注重末端处置逐渐向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实现了生 活垃圾的综合管理。管理模式应紧密结合产生特 性、地区经济及其地理条件等因素,选取的管理方法。 目前主要分为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2种:
1.集中处置模式主要是“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再通过生活垃圾撕碎机进行集中处理的运作模式,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或大城市周边农村,如广州、 浙江或北京等城郊农村,有较为广泛运用。它利用了县(区)以上政区已建的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焚烧或填埋),它只需延伸其完善的城市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即可。其中,乡镇是推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于乡镇和村集体经济薄弱,该体系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该模式还存在垃圾收集与运输成本偏高、县(区)级垃圾填埋场压力较大、不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因此,该模式在推广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距离城市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较远的农村。
2.分散处置模式主要面向行政村或若干户家庭的小规模处置模式,适用于距离城市较远的远郊村或偏远农村。 研究表明,它可以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处置费用,尤其是运输成本。例如,海南琼海中洞村采用以村为单元的分散处理模式,处理(垃圾分拣及堆肥)成本为65.5元/t, 低于县级集中处理模式下的转运加处理成本 。研究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或主产水果、蔬菜等农村,生活垃圾中成分含量较高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基于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路线设计,并探讨了分散模式的管理方案。其中,对于有机垃圾(厨余垃 圾、瓜果皮等)一般进行资源化处理,进行堆肥或厌氧消化,处置能力一般小于;对于无机垃圾(灰土渣石、布类、玻璃等)则进行运至中转站进行压缩后填埋或焚烧处理;对于有害有毒垃圾(农药瓶、药品等)进行单独回收后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