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垃圾大多采用自然形成的混合收运和混合处置模式
发布时间:2020-08-05 09:17:12 浏览
次
中国生活垃圾大多采用自然形成的混合收运和混合处置模式。十多年以来,通过借鉴国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的经验,我国开始积极探索垃圾源头分类模式,旨在大限度地回收可再生资源,并减少垃圾总量。为此许多一、二线城市开展了垃圾源头分类推广工作,其中广州市率先立法并建立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制度。国内垃圾分类通常是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种。前两种垃圾分别走向危险废物处置和资源回收;而后两种垃圾则走向城市垃圾终端处置,其中厨余垃圾也称为湿垃圾,其他垃圾也称为干垃圾。干、湿垃圾是本书研讨的主要对象。多年来中国垃圾源头分类之路步履艰难!收运体系过于复杂,投入大,不仅要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干、湿垃圾两套收运体系,还要投入大量的志愿工作者持续进行宣传和监督工作。实际上由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国民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导致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难收实效,无法持续,加之配套的终端处置设施也没有落实到位,以致出现了“前端干湿分类,后端混合运输和处置”的尴尬局面!
从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角度来看,中国通常采用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发电,以及现在流行的生活垃圾撕碎机技术等工艺路线。其中卫生填埋由于消耗土地资源、污染周边环境,正在逐步减少处置规模;堆肥则由于农用领域对肥料应用的风险担忧而难以为继;焚烧发电技术正在成为目前垃圾处置的主流技术,但同时由于公众对于二英的恐惧心理导致“邻避效应”凸现,严重影响了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进展。无论对于混合生活垃圾,还是对于干湿分类的生活垃圾,上述处置技术都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混合生活垃圾处置效率低下、二次污染风险较大、公众的质疑和担心导致项目选址困难等。毫无疑问,针对干、湿垃圾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适宜的处置技术路线,已成为社会和行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